当前位置:mile米乐体育-米乐app官网下载>走进宝鸡>宝鸡风俗

药方碑 西府大地上的“千金要方”-mile米乐体育

编辑:于明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8日
字体: 分享到:

  一剂良方,古往今来都是病者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写的《千金要方》,明代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虽然时隔久远,但至今仍被用来治病救人。在西府大地上,至今存留着不少镌刻药方的石碑,如《千金要方》、《本草纲目》一样,供当地群众抄写、医疾。

  近日,记者便走访、观摩了几处药方碑,从这些石碑中品味这块古老土地所拥有的悠悠中医药文化——

  石碑耸立药香淡淡

  在岐山县故郡乡圣佛寺村耸立着一块“王正宇教授德教一方碑”,上刻 32个中医药单方,周围群众患病后总会在此抄写药方“求医治病”。碑中所提王正宇是清末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人,当地的一位名中医,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逝世后按他嘱托,由他儿子将 32个单方刻于石碑上并立在他坟头。据当地群众说,这些药方治好了上万群众的疾病,被人们所传颂。

  在陈仓区千河镇杨家沟村和寨子村交界处有一景福山庙,庙中有一块“集验良方碑”,是清末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地一位叫马鹏的名医留下的百余个药方。马鹏在世时,以岐黄济世,无论富贵贫贱,总以济民救弱为宗旨。逝世后,其弟子和受过其恩惠之人将其生前药方刻碑传世。每年古庙会时,就会有百余群众前来抄写药方,以备病患时用。

  其实,不仅如此,在市区常羊山炎帝行宫内,在扶风法门寺前北路旁,在王家崖水库附近……都曾有或现存这样一方惠泽百姓的药方碑。它们虽然默默保存着这些药方,但是淡淡的药香却飘逸很远……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系主任、主任医师邓满鱼说,这些药方碑有的是当地的名医为方便群众抄写药方,自己筹资而立;有的是名医世家或其弟子为传承药方惠及一方百姓而立;也有受过名医恩惠的百姓,为称颂其功劳而立,从这些药方碑的背后可以看到,宝鸡是一块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名医不断涌现的热土,这一点与宝鸡千年相传的中医药文化息息相关。

  上古医术源远流长

  提起我国的中医药发展,不得不从炎帝说起。距今约五千年前,在宝鸡渭水流域,定居、生活着一支以农耕生产为主的氏族——姜炎族,其首领炎帝,号神农氏。《国语·晋语》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姜水在宝鸡地区,这在 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代,中国古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明确地写入《水经注》中。明代天顺五年《一统志》记载:“姜水在宝鸡县南。”即今市区渭河南姜水边的姜城。

  上古时,百姓常常采食野生瓜果,生吃动物鱼鲜,腥臊恶臭伤腹胃,经常有人生病死亡。炎帝便尝遍百草,了解百草之平毒寒温的各种药性,苦的凉、辣的热、甜的补、酸的开胃。他教民食用不同草药治病,使病亡者少多了,故先民封他为“药神”,最终因误食断肠草而死。

  炎帝亲验本草药性,是中药的重要起源,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无数次被反复实践,逐步以书籍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中草药经典之作,后世之作都以此为宗,对中医药发展一直有着积极的影响。

  “炎帝生于宝鸡姜水之畔,从这一点来说,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与宝鸡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炎帝之后,上古时期,又一中医药学上的重要之人就是岐伯。”邓满鱼说。

  “岐黄之术”这个词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这里的“岐”就是指“岐伯”。相传,黄帝为医治人们的疾病经常召集一些医学人士共同探讨、研究,岐伯就是其中一位,并且是最受黄帝尊敬的一位。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大多是岐伯和黄帝的对话,所以后人说一部《黄帝内经》其实应该是“岐伯内经”。

  这样一位上古时期的大医学家是宝鸡岐山人,不然怎么会姓“岐”呢?这句话并非玩笑。对于岐伯的籍贯医学界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宝鸡岐山、甘肃庆阳、江浙一带。近年来,随着考证深入,更多人倾向于宝鸡岐山。全国医史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员郑怀林教授经过多年考证认为,“岐”是一个罕见姓氏,《通志·氏族略》记载“岐氏,周故郡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之后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固有岐伯,为黄帝师。”由此可见,岐作为一个古老的姓氏渊源非常久,这支岐氏的庶部就是岐伯后裔。因古人常以地名为姓,岐伯便以当地的岐山为“姓”。我国中医学家、《黄帝内经》研究家、湖北中医学院教授李今庸也认为:“岐伯姓岐,乃因山得姓,亦犹炎、黄二帝因水得姓也。” 2005年 2月,在岐山县祝家庄镇杜城村也树立起了岐伯故里的石碑以作纪念和见证。由此,宝鸡再次与一位德著千秋彪炳史册的中医药学始祖结缘。

  代代传承杏林美谈

  上古医术传至唐代,必须提到王焘。王焘是眉县马家镇人,约公元 686年至 757年。至今在马家镇仍存有其墓冢、石碑。

  王焘少年时代由于体弱多病,渐好医道。他天资聪颖,勤于钻研,兼通文武。成年后,即入仕途,但是经常与医术高明者游历,穷学其术,终于著成医药大典《外台秘要》(又称,《外台秘要方》)。《外台秘要》,是汉晋以来古代医书集大成者,是一部综合性医学巨著,也是唐代与孙思邈的《千金方》并称的又一医学巨著。它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上自炎昊,迄于盛唐。全书共 40卷,编次 1104门,包括伤寒、天行 (流行病 )、温病以及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科。所载医疗方法也很全面,有药物处方、单方、验方,还有外治法、人工急救法、疾病理疗法等,至今对临床治疗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代代传承,医术、医德泽被西府。“杏林”是人们对中医学界的代称,由此还有“杏林中人”、“杏林世家”等称谓。而这个杏林,相传便出自扶风县杏林镇。

  据《扶风县志》记载:“ 杏林镇,相传宋代医家石泰住此为人医病,痊愈者栽杏树为报,久之杏树成林而得名。”石泰是北宋末南宋初常州(今属江苏)人,字得之,号杏林,他行医从不取报酬,痊愈者只要在他住的附近栽植杏树即可。有了这样一段美谈后,便有了后世“杏林”之说。

  原扶风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吕松柏说,“杏林霞彩”是扶风八景之一,杏林中杏树开花时,红白相映,如霞光熠熠,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处景致,虽然现在杏林镇已经没有杏树林,但是这样一处景致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更多体现的是人文的情怀,和当地百姓对名医的医术、医德的颂赞之情。

  系统研究薪火延绵

  “杏林春暖”、“杏林满园”、“誉满杏林”这些成语千百年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如今,宝鸡的“杏林”薪火也亘古延绵。

  “从上古医药学始祖炎帝、岐伯,到影响后世的王焘、石泰,再到近代行医为善的王正宇、马鹏,到现在我市的中医名家刘云山、曾升海等,这些出生于宝鸡或在宝鸡行医的名医们为这方水土,营造了一个独具特色而又浓厚的中医药学文化氛围,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邓满鱼说。

  他还告诉记者,我市的太白山有中药资源800多种,特产的“七类药”以“太白”命名中医药有 130多种,被称为“药山”。在各方面的努力下,陕西太白山文化研究会太白草药医学研究分会、陕西太白山中草药研究院等组织相继成立,研究分会和研究院的人员在濒危野生名贵中草药的繁育、宣传方面努力着,同时也和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系的师生们一起,经常到民间去收集、整理中药验方,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作为推广、普及、临床之用。

  当然,他们更希望,政府、医院、中医药研究人员、医生、中药研究爱好者等机构、人士都能关注中医药的发展,尤其是宝鸡当地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让这缕药香在西府大地上久久飘逸……

mile米乐体育-米乐app官网下载

上一篇: [2013-10-28]

下一篇:文化宝鸡:西周人怎样做青铜器? [2013-11-1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