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mile米乐体育-米乐app官网下载>新闻中心>西部要闻

社区治理纪实:“最后一米”的民生计-mile米乐体育

编辑:李艺航 来源:群众新闻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28日
字体: 分享到:

  编者按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居民小区中的邻里调解、物业纠纷,以及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等问题日益凸显,创新小区治理模式已经成为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课题。为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西安市未央区坚持党建引领,秉持“民有所呼、我有所行”理念,探索全面建设“小区工作站”,以“小区党组织”“小区工作站”和“小区楼栋长”的三个全覆盖,推动服务力量向群众家门口聚集,做到了“群众心里话有人听,烦心事有人管”。未央区探索推行的以“小区工作站”为代表的治理模式,为我省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了新的思路。

  全面排查一遍小区人员情况需要多久?李璇有了新的答案。

  不久前,位于西安市未央区的保利中央公园小区需要迅速对小区居民进行摸排,不到一个半小时,整个小区328户988名居民最新动态信息就汇总到了小区工作站。而就在2022年1月,同样的摸排工作,天和新府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璇和同事“爬楼”逐户核查,花了一天半才搞定。

  “有了小区工作站衔接,社区服务更便捷也更直观了。”1月13日,说起小区工作站的好处,李璇不禁感慨。

  2022年2月,保利中央公园小区工作站正式成立,并从小区居民中选聘楼栋长,原本全部“积压”到社区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分解到小区楼栋,一举破解了社区工作事多人少的困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截至目前,未央区建立了607个小区工作站,选聘7416名楼栋长,有效衔接起从社区到小区的管理服务关口,构建“区—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全链条治理体系,将社区服务半径从“最后一公里”推进到“最后一米”,探索出一条以党建为引领、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之路。

  难题

  上万人的社区,社区工作者不到10人

  天和新府社区并不算大:下辖5个小区,常住居民2630户5842人。但这放在只有9人的社区工作团队面前,仍然是个不小的挑战。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日益复杂的人口结构、日趋多元的群众需求,对基层治理、精细管理和精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社区管辖范围大,辖区人口多、工作人员数量少,基层组织主要停留在社区一级,难以有效向下延伸,社区也因此陷入了‘居民信息不精准、调解矛盾不及时、社会服务难到位’的治理困境。”未央区委书记刘国荣说。

  这种困境,在李璇和同事们看来格外明显。“人总是不够用。”李璇说,尤其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尽管有多方力量支援,但不到10人的社区工作团队加上志愿者,在近6000人的需求面前还是显得杯水车薪。

  天和新府社区的“困难”并非孤例。原来的朱宏路社区,拆分前一度需要管理10个小区的11781户3.5万余名群众,社区工作者仍然不过9人。

  “事多人少,几乎成了社区工作的常态。”李璇感慨。

  另一组数据对比更明显:未央区常住人口180万人,社区工作者仅有2432人。“上万人的社区里,社区工作人员往往只有10个左右,平均每人需要对接近千人。”未央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张水利说,“社区工作人员分身乏术,服务无法覆盖所有小区,难免会导致一些小区出现管理‘真空’。”

  如何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急难愁盼问题?这是当前未央区面临的极为迫切的一道必答题。

  突围

  “花些‘小钱’,办点大事!”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未央区逐步对辖区原有的大型社区进行拆分,将原有的137个社区拆分为202个社区,社区平均管辖户数从3400余户下降到2600余户,初步缩小社区服务半径。

  “瘦身”只是开始,一场更深层次的社区“突围”正在酝酿。

  2021年底,西安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未央区发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与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共同参与疫情防控、物资保障、信息摸排等工作。虽然能第一时间掌握群众需求,但一些社区依旧出现了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匹配不够精准、快捷的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部分社区对小区情况底数不清,另一方面在于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张水利说。

  2022年2月,未央区正式发布文件,按照有办公室、有统一标识、有办公设备、有工作制度、有运行经费的“五有”标准在全区所有小区设立工作站,以固定机构的方式将社区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组织机构有了,人从哪里来?阵地在哪里?经费又在哪里?

  1月13日,在徐家湾街道西航第四社区外招北小区,在由5个集装箱组成的小区工作站里,站长王秋雨和副站长于丽正在更新小区人员台账。

  王秋雨是西航第四社区居委会副主任,56岁的于丽是外招北小区的居民。考虑到外招北小区场地有限,未央区分批次购置了这组集装箱作为小区工作站服务阵地,并以“社区干部 热心居民”搭档的方式,迅速为小区工作站配齐了人员和设备。

  物业单位腾一点,企业单位挤一点,老旧小区改造一点……目前,未央区所有小区工作站都有了不少于2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此外,未央区委组织部从社区干部和有热情、有意愿、有能力的小区居民中选聘组建了7416人的楼栋长队伍。“社区党员干部兼任站长对接上级部门,小区居民担任副站长和楼栋长开展具体服务。”张水利介绍,社区工作力量明显增强。

  为推进小区工作站迅速落地运转,未央区先期整合了社区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经费,并由财政负担,为楼栋长按月发放一定补贴。“按照每月补贴200元到300元的标准,一年运行的基本人力成本最高2280万元,加上工作站日常运行维护和应急状况,一年不超过3000万元。”张水利说。

  3000万元不是小数目,但刘国荣心里有本大账:“花些‘小钱’,办点大事!我们拿出不到1%的财政收入,就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大问题,何乐而不为。”

  赋能

  让群众心里话有人听,烦心事有人管

  1月13日中午,到了饭点,家住未央湖街道陈家堡小区的独居老人宋玉芳踱着步子走进了楼下的陈家堡人民食堂。“家里就我一人,做饭麻烦。现在小区里有了食堂,不用自己做饭,一天三顿饭也能吃得好!”宋玉芳高兴地说。

  陈家堡小区是一个村改小区,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有131人,高龄化、空巢化、独居化特点明显,吃饭难一直是老人的一桩烦心事。小区工作站成立以后,楼栋长在走访中发现老人普遍反映“吃饭难”。经过小区工作站、社区、街道等各级部门反复商讨,不久,占地200多平方米的陈家堡人民食堂在小区里开门营业,为小区居民提供点餐、用餐、送餐各种服务,有效缓解了社区养老需求和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

  截至目前,陈家堡人民食堂已经满足了近10万人次就餐需求。“现在一些年轻人也会到食堂吃饭,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陈家堡小区工作站站长陈四利说,应群众要求,小区的宴会厅也于日前落成,群众红白喜事再添新“阵地”。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陈家堡人民食堂不断拓展新功能,陈四利和小区楼栋长们的工作也从一开始的“茫然无措”转变为现在的“驾轻就熟”。

  群众心里话有人听了,烦心事有人管了。在刘国荣看来,这正是为小区工作站不断赋能的必要过程。

  “以群众需求为楼栋长赋予职能,以组织保障为楼栋长增添动能,不断拓展小区工作站的服务边界,最终形成长效稳定的机制。”刘国荣说。

  据统计,小区工作站建成以来,全区楼栋长累计深入群众300余万人次,为行动不便老人、困难群众跑腿代办事项16万余次,开展上门健康义诊、疫苗接种等健康服务9.8万余次,建成养老助餐点102家,配备养老床位3867张。小区工作站已经成为小区事务的“议事厅”、社情民意的“观察站”、党群工作的“连心桥”、疫情防控的“主阵地”和帮老助困的“暖心屋”,精准链接起了居民自治、物业服务和社区治理的三方资源,基本实现了小区共建共治共享。

  目前,未央区建成了1个区级总网格、10个街道大网格、243个社区中网格、607个小区小网格、7416个楼栋微网格的管理体系,并通过小区工作站、楼栋长,搭建起基层治理最便捷的“治理基站”。

  “有了‘治理基站’,以后民情调查、民事调解、政策宣传、安全排查等众多业务都可以‘嫁接’过来迅速启动。”刘国荣说。

  2022年6月,在网格化管理和小区工作站的基础上,未央区启动小区业委会的组建工作,通过合理合法途径把社区干部、小区工作站站长和优秀楼栋长推举为业委会骨干,搭建对话平台,督促物业履职,继续推进小区精细化管理。目前,未央区已新组建业委会66个、物管会290个。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正在加速形成。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以规范有序的社会化服务,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刘国荣说。


mile米乐体育-米乐app官网下载

上一篇: [2023-01-28]

下一篇:陕西:装配式建筑领域迎来新突破 [2023-01-28]

网站地图